广西腌酸辣椒:舌尖上的竹溪①

八卦快讯 2024-01-29 15:39:02

这方水土养出吃酸食辣的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好一种口味。鄂西北的菜系,尤以竹溪菜为代表。这是因为,秦巴山地,物产丰富;毗邻陕川(渝),融三省食俗;四方移民,引多元文化汇于斯。在这样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下,竹溪菜得鄂西北菜肴之精髓,萃取川、湘菜系的优点,形成了兼具酸、辣、咸、鲜的特色。

先说酸。酸菜古称菹,《周礼》中就有其大名。北魏的《齐民要术》详细介绍了北方古人腌渍酸菜以保存时令蔬菜的多种方法。至今,沿长城走向的冀、豫、晋、陕、甘、宁等北方各地,都有酸菜飘香,构成一条宽广的酸菜带。居南北之交,处秦头楚尾,紧邻陕西的竹溪,其民很早就有嗜酸之好。

至于辣与竹溪的密切关系,首先与辣椒传布中国的历史有关。原产墨西哥的辣椒,明末经两路传入中国:一是沿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西北的新疆和陕甘等地;二是经海路入云南、广西和湖南等省栽培。粗犷干旱的陕甘,其辣质朴纯粹;湘桂之地,气候温润,风物繁茂,故佐以姜蒜,酿出浓烈的“香辣”。

南北两路来的辣,最后在毗邻竹溪的巴蜀之地汇聚,颇受夏天湿热、冬日阴冷的川人的欢迎,凭其祛湿驱寒,发展出“尚滋味、好辛香”的川菜菜系。

于是,北方的泡菜之酸,四川的麻辣,陕西的硬辣,湖南的香辣,或因地域毗邻,或由移民迁入,都进入到竹溪的高山长谷,并被竹溪人取舍融合、发扬光大。清同治版《竹溪县志》记载:“竹溪陕之民五,江西民之四……今则四川、江南、山西、广东、湖南……多入籍,亲戚族党,因缘接踵,聚族于斯。”这里提到的移民原住地,除广东、江南外,都与辣脱不了干系,且四川、湖南“最辣”。

值得一提的是,食辣其实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环境要求。例如,闽粤之人至今怕辣,因为这一带气候炎热,吃辣上火,且尚食海鲜,排斥辣对鲜味的覆盖。竹溪这个地方,南北居中,崇山峻岭,故四季分明、冬冷夏热、不湿不燥,具有接纳、适应和喜好辣味的天然条件。

当然,饮食与经济的关系最为密切。历史上的竹溪,山大人稀,地偏土瘠。所以,虽物种丰富,却经济落后、流通不畅,冬季尤缺时令蔬菜。故其菜肴,实际上是“送饭”的辅助之物。价廉开胃的辣椒,以及储藏过冬、蕴含植物酵素的酸菜,便成为佐食的首选。今天,因经济发展、时代进步,竹溪城乡普遍出现“食辣吃酸”程度的衰减,佐证了食辣之风与经济的关系。

也许,“酸辣”成为竹溪人的最爱,还有精神文化的原因。竹溪毗连三省,山崇林莽,历史上匪患频发,移民潮涌,故民风豪爽耿介、忍耐刻苦、骁勇强悍。这种人文特征,与辣椒的精神内质十分相通。且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兼收并蓄的地域人文心态,更容易吸纳四方饮食风尚,加以融合改良,进而形成酸、辣、咸、鲜兼容的风味特色。

总勾起竹溪人乡愁的酸辣子

酸菜和辣味,各地都有。但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的竹溪人,都自信满满乃至顽固地认为,竹溪的泡菜,尤其是酸辣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这首先要归因于竹溪酸菜那天人合一的独特制作方法。不少地方腌泡酸菜,随便拿个盆罐,浸盐水一泡而已,少了多少火候、选材、配料的讲究。竹溪人泡制酸菜,那是要严把“三关”的。以腌泡完整的青椒为例:一是选材。要腌泡的青椒,须是新鲜无损的,且有老而硬的质地。第二步是材料加工。选好的青椒,用清水洗净、沥干,再剪掉椒蒂;使用的盆子、剪刀,以及操作者的手,皆不得沾半点油腥。第三步是泡制。将青椒放入盆中拌盐——盐须适量,多了不酸,少了会腐;再将拌好的青椒,放入有坛子檐的坛中浸泡;浸泡之水,新取井水为上,并以老酸水作引;最后盖上坛盖,檐口注清水密封,并保持干净、时常更换。

还有两点须做到的老讲究:一是腌酸辣子(包括腌酸韭菜等),要等到白露节气;其次,要用龙坝罐儿沟“毛家窑”的腌菜坛子——一种猪肝色的、带檐口的陶器,泡菜才地道。“毛家窑”的匠人,祖籍湖南湘潭,其先祖于清代到竹溪开窑制陶,历时200年矣,其器保鲜,传统工艺无法拷贝。

如此这般,逾一月左右,竹溪人俗称的“酸辣子”,就泡制成功了。腌泡好的竹溪酸辣椒,其色金黄,质地脆硬,入口酸辣刺激中蕴含微甜,生津开胃。

“酸辣”成为竹溪菜的突出风味,与酸辣椒是竹溪菜里最重要、最常用的辅料有关。很多耳熟能详的竹溪特色菜,都离不了酸辣子。如酸辣子仔鸡、酸辣子焖泉鱼、酸辣洋芋丝(片、干)、酸辣魔芋豆腐、酸辣子炒猪血干、酸辣鸡杂、酸辣子腊肉。这些菜,竹溪人念之即口齿生津溢香。例如,将酸辣子剁碎,与葱姜蒜一道,调成佐料烧鱼,则鱼之鲜,料的酸辣辛香,美味至极。

其它酸菜,如酸豇豆、酸白菜、酸萝卜、酸韭菜等,既可作菜肴主料,也可为烧制肉类菜肴的佐料——其最著名的,如酸菜烧鱼、酸豇豆炒瘦肉(或肚片)、酸韭菜炒瘦肉、酸萝卜丝炒牛肉,皆有肉减油腻、菜增酸香的妙用。

厨房有几个泡茶坛子,主妇会腌酸辣子,是一个“正宗”竹溪人家的首要标志——竹溪人家,几乎都会腌泡酸菜,那制作工艺,似乎也无特别神秘之处。但让外地人困惑、竹溪人骄傲却遗憾的是,诸多竹溪酸菜,无法在异地如法“泡”制。哪怕是几个小时车程之外的十堰市区,也“复制”不来——个别即使成功,但其口味、色泽,与正宗竹溪酸菜,相差甚远。

所以,竹溪人远走他乡,那乡愁总是沿着肠胃,通向酸辣的竹溪菜。据说,有从竹溪移居大城市的儿女,把老父接去住。老人家住久了,想极了老家的酸辣子。托人带去一个罐儿沟的坛子,从菜场买来青椒,按竹溪的方法泡了一坛,结果那辣椒又软又臭。后加以改进,如接雨水、加粗盐,诸法用尽,然皆不能成。老人家无奈,任凭都市繁华,却禁不住对竹溪酸辣子的思念,只好打道回府。哎,只有秦巴山川的好水,才泡得出那样好的酸辣子啊!

腌熏腊肉是农家一年的口福

关于家,中国人喜欢按自己的喜好,来说文解字:上有屋瓦,地上养着猪(豕),便是家。所以,竹溪山里人家灶头、火塘上方的屋梁上,那一排排金黄亮色的腊猪肉,岂止是一种食材,更是竹溪农家一年生活的基本保障和温饱期盼。

腌制腊肉,对秦巴古盐道上的竹溪来说,应该是源自远古的悠久传统,进而成为竹溪乡村文明和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很多讲究,原本自然朴实,与毗连川陕、山高谷长的竹溪的环境、气候、民情风俗,休戚相关。

竹溪人做腊肉,是一年中的大事。因为提供竹溪腊肉原材料的猪,不是一般的猪,是“过年猪”。喂了一年的猪,一半为了过年,一半是为了来年。进入腊月,过年的气氛一日浓过一日,乡民除忙着准备年货之外,主要是盘算着哪天杀猪,哪天做腊肉。杀猪的日子,也是腌腊肉的日子,故不能随便,要进“三九”才好,还要翻老皇历,择良辰吉日。杀猪当然要请杀猪匠,但自己要有人打下手,要烧一大锅烫猪的开水。届时,外面场院里,杀猪匠带领一帮人,忙活着绑猪上案、杀猪、烫猪、刨猪毛。其最“血腥”处,是杀猪匠一刀捅进猪脖子的要害处,猪嗷嗷大叫,作最后的挣扎,而猪血喷涌而出——早有人将放有葱姜蒜的盆子接上去,待猪血凝干,除烧猪血汤之外,还可熏制猪血干……

接下来的关键环节,是砍过年肉。杀猪匠在猪尾的一边,按主人的意思砍十几斤肉,作为除夕团年饭及正月待客之用;在后腿上切一块,作当日中餐之用。剩下的,全部砍成五六斤一块——那就是腌腊肉的材料了。而屋里,受邀的众亲戚,早就欢天喜地,准备享受最新鲜的猪肉、猪肝等,盼着喝猪血汤了。

客人散尽,轮到家庭主妇忙碌了:把肉块抹上盐,码在桶里,腌上五六天,使盐味入肉。然后挂上堂屋火塘上方、厨房灶头上的木梁,就让那冬日取暖的炭火、平日做饭的烟火熏之。有的还要专门烧柴火、燃柏枝,予以熏烤。待其色透黄、肉飘香时,腊肉就成了。

作为一种储存肉类的古老方法,腊肉非竹溪特有,但竹溪的腊肉有特别之处。这首先在于其原料,是山区农民自养自食的猪肉。那猪,生长期长,且不食用有添加剂和催长素的饲料,吃的是山上的野菜(猪草),地里的蔬菜、苞谷、红薯及红薯藤等。腌制腊肉的方法,又是多少年来民间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故其肉质细嫩,爽绵可口,醇香荡漾。

竹溪腊肉的又一个特点,是其作为主料,几乎能与当地各种食材结合,做出多滋多味的菜肴。比较有特色的,如腊肉炒蒜苔、腊肉干酱豆、鲊辣子炒腊肉、酸辣子腊肉、盐菜腊肉、薰豆干炒腊肉、腊肉猪蹄汤等等。但说那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春笋炒腊肉吧!翠绿的春笋,点缀在金黄亮色、肥中有瘦的腊肉片之间,腊肉烟熏之香,飘出春笋清新之气,令人胃口大开。苏东坡诗云:“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不妨续之曰:不俗又不瘦,竹笋炒腊肉。

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

酸嘢之家特别推荐:广西酸嘢连锁品牌:酸益点酸嘢

广西酸嘢连锁品牌:酸益点酸嘢

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https://www.suanyidian.com

酸益点品牌坚持以‘好果、好蔬、好料、好用心’为原则,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匠心手作,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更健康。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绿色天然健康,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
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特别推荐:广西<a href=https://www.suany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酸嘢</a>连锁品牌:<a href=https://www.suany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酸益点</a><a href=https://www.suany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酸嘢</a>

上一篇:怎样用玻璃瓶腌制酸菜?:腌泡菜的做法,生水腌泡菜的做法
下一篇:四川老坛酸菜腌制方法:3·15晚会曝光|触目惊心!部分老坛酸菜包竟在土坑里腌制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