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萝卜又酸又脆怎么做:跟着湘菜大师连吃一周,发现我对湘菜一无所知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湖南,专门请老师傅带路,从人均80到人均800的湘菜餐厅都吃过一轮,对湘菜的印象被彻底刷新了。
之前,我认知里的湘菜无非是小龙虾、小炒肉、剁椒鱼头、毛氏红烧肉……跟大部分人一样,觉得湘菜偏咸辣重口,以平价小炒居多。
吃完才发现,即便在长沙吃了4年的湘菜,我对它的了解也不过九牛一毛……连最普通的辣椒炒肉,能炒及格的店也少之又少。
而除了这几道最为大众熟知的菜之外,湘菜竟然还有那么多精致的功夫菜,讲究程度一点也不输粤菜和川菜。
01 酸辣:湘菜的灵魂味型
被刷新的第一点就是:湘菜也很讲究味型,尤重酸辣。
上至宴席大菜酸辣海参,下至家常菜酸辣鸡杂、酸萝卜炒肚丝,连湘菜馆标配的剁椒鱼头,都是酸辣口味的典型代表。
有个趣闻,可以从侧面佐证这一点:作为海外中餐代表的左宗棠鸡,就是由一位湘菜大师彭长贵发明的。
湘菜的酸辣,是透着鲜的。
如果说,川菜喜欢用油爆出辣椒的浓烈干香,那湘菜正好相反,偏爱新鲜辣椒和剁椒,辣得更鲜。
也不同于广西、云贵那种生猛刺激的酸,湘菜酸得十分柔和清鲜,因为酸味大多源于发酵腌制品和糯米醋,而且经常跟鲜味食材一起打配合。
最基础的酸辣,是直接以醋添酸,比如湖南永州的名菜东安鸡。
醋、辣椒、仔姜,构成味型金三角。醋味经过加热,变得更柔和,但端上桌那股酸辣劲直钻鼻尖,闻着就开胃。
◎湘菜首府,东安子鸡
进阶一点,是用发酵腌制的酸味食材入菜,比如泡椒、剁椒、酸萝卜等等。
剁椒鱼头就是典型代表,这道菜调味主要靠剁辣椒。用淘米水发酵而成的剁椒,会产生淡淡的乳酸,本身还富含盐分,能把鱼的鲜味烘托得更出挑。
◎品苑,剁椒鱼头
在外地少见,但最见功力的酸辣调和,要数酸辣米子。
很多本身无味的食材,比如海参、蹄筋等等,全靠这灵魂浇头注入风味。
它有点类似川菜里鱼香味型的加鲜版:以泡椒、剁椒、姜蒜末调出恰到好处的酸辣,还放了香菇、肉末提鲜,下猪油一起煸香。原料简单,但味型要精准,全凭师傅手头功夫。
◎十二味·宴长沙,酸辣海参
吃过最标准的酸辣米子,在长沙一家将近百年历史的老店。
说不上哪个味道特别突出,风味极其复合,酸辣中透着一股鲜香——明明都是最普通的食材,却碰撞出了比肉更饱满的荤香。
吃到最后,大家还在疯狂挖酱汁,实在太下饭了……
◎奇峰阁,酸辣牛蹄筋,据说上一任老板在世的时候,做得更出色。
02 对辣的因材施教
湘菜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辣。数据显示,湖南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38公斤辣椒。
当地种植的辣椒多达159种,随便走进当地一个菜市场,都有十几种辣椒可选。
你可能知道湖南辣椒多,但你知道,他们吃辣椒还能细分到不同时节、第几茬吗?
每年深秋,有一种特别珍贵的扯树辣椒——辣椒树即将枯萎,还挂在树上的最后一点辣椒——看起来瘦小皱缩,但辣味相当浓郁。
对辣椒细分到这种程度,简直跟精品茶叶一样细致。
9月过后,等扯树辣椒也彻底下市,湖南会迎来长达5个月缺乏新鲜辣椒的日子。
如今湖南冬季的新鲜辣椒,主要产自海南。但早年物流没那么发达,当地人习惯用晾晒、发酵等方式长期储存辣椒,形成了湘菜里特有的“坛子味”。
湖南人加工辣椒的方式有很多。
白辣椒,是最常见的一种。靠猛烈太阳彻底晒干后,辣椒自然褪成白色,再以大量盐腌渍储存,自带咸辣,随便炒炒肉就很下饭。
另一种朴辣椒,是把辣椒晒到半干半湿的状态,再放到坛子里发酵3-5天,比起白辣椒,带点发酵的酸,又有些韧劲和脆爽的口感。
发酵程度最重的要数酱辣椒,更像是带点辣度的腌咸菜,坛子味最浓。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泡椒、剁椒……
更厉害的是,对不同辣椒,湖南人都钻研出了相应吃法,堪称一部行走的辣椒食用词典。
寻常的辣椒炒肉,很能体现湖南人对辣椒的追求。
这道菜里,辣椒的品质跟肉一样重要,标准甚至更苛刻:要用皮薄肉厚的品种,比如软皮的螺丝辣椒,或是更肥糯的樟树港辣椒。成熟度也有要求,太老皮韧、太嫩味苦,就连太辣也不行——炒完不够清甜。
猜猜以下几盘辣椒炒肉,哪盘更标准?
答案是中间这盘。辣椒煸出了完美虎皮,肉味和辣椒味相互渗透,但猪肉还很嫩,十分考验手速和火候。盘底的余油少、清澈。
有意思的是,湖南人虽然擅长用辣椒,但吃辣历史可能没有你想象中长。1688年,辣椒才开始引入湖南种植,渐渐取代了花椒和胡椒的地位。
湘菜变得越来越辣,也是近30年的事。
翻看湘菜大师石荫祥在1983年出版的《湘菜集锦》会发现,当年被收录的湘菜,几乎有一半以上的菜都不辣,还有不少清炖、清烧、清蒸等菜式。
◎奇峰阁,全家福
03 长于煨蒸,讲究入味
湘菜馆的菜单上,经常能看到很多口味菜,比如口味虾,以至于大家会把“够不够重口、能不能下饭”,作为评价一道湘菜的标准。
的确,湘菜很讲究入味,但并不是靠重油重咸堆砌起来的。
入味的方式之一,就是把食材切得更细碎,尤其是炒菜。不止是高端餐厅注重刀工,即便是普通苍蝇馆子,菜的切配也有章法。
大块的食材,一般切成细长的条状或小粒;鱿鱼、腰花等食材,要打漂亮的花刀,除了好看,口感也更嫩。
最考验厨师刀工的老菜,莫过于发丝牛百叶。牛百叶有韧劲,非常不好切,而一旦切粗了,口感就会过韧。
牛百叶跟玉兰片(腌过的笋),都要切得根根细如发丝,一起以猪油煸炒。最后,用鸡汤调一点湿淀粉提鲜,迅速翻炒出锅。
成品必须口感清澈,吃不出勾芡的黏糊粉感,盘底没有一丝油汁,但满口荤鲜,根根爽脆,对刀工火候的要求都很高。
◎湘菜首府,发丝牛百叶
湖南人对入味的追求,还体现在蒸、煨等需要长时间烹饪的技法上。
同样是蒸,湘菜跟粤菜的思路完全不一样。
粤菜的蒸,用时很短,主要追求食材由生转熟瞬间的嫩,比如清蒸鱼;而湘菜的蒸,通常会用浓墨重彩的调味,让食物充分吸味,比如醋蒸鸡、剁椒蒸猪肘。
在湖南浏阳,以蒸菜闻名的地方,更是到了“无菜不可蒸”的地步。
当地最特别的是蒸火焙鱼/虾。把鱼虾放在抹了茶油的铁锅里,用柴火慢慢焙至焦黄,再用木糠、桔皮熏香。
自带烟熏感的火焙鱼,跟风味独特的豆豉、茶油、辣椒(并称“浏阳三宝”)一起蒸,散发出一种别样的山野气息,狂放又热烈。
另一个湘菜入味的技法,是煨。
《湘菜集锦》里强调,湘菜“尤重煨㸆”,煨的地位比炒还高。因为经过长时间炖煮,食材味道才能充分融合,达到“汁浓味香,质嫩色亮”的效果。
就拿红煨甲鱼这道硬菜来说,不仅要同油脂丰厚的五花肉共煮,还要加入大量猪油,小火慢煨半小时,直至色如琥珀。
甲鱼裙边的胶质,在灯光下泛着莹润油光,夹起来会颤巍巍抖动,质地软而不烂,糯中带弹。
◎十二味·宴长沙,红煨甲鱼
04 组庵菜:湘菜里濒临失传的高端分支
同为八大菜系,与粤菜、苏菜、鲁菜等相比,大家对湘菜似乎有种刻板印象:比较接地气,跟“高端”不沾边。
但其实,湘菜也不全是平价小炒,还有一个高端官府菜分支——组庵菜,由民国时期的美食家谭延闿和家厨创立,类似粤菜里的太史菜,很有排面。
因为工艺太过精细繁复,用料堪称奢华,一度濒临失传。有多精细呢?
据食谱记载,煨一份菜胆,要耗费35斤青菜;做20片豆腐,要用掉1000g母鸡、500g猪肉。
◎十二味·宴长沙,组庵豆腐
特地请钻研组庵菜多年的杨敬伟师傅,演示了一道组庵豆腐。先片去豆腐外部的粗皮,只留最柔软的嫩心,反复过筛直至绵软细腻,加入鱼茸、鸡汤、蛋清蒸熟。
这还没完,用干贝、火腿、鸡、猪骨等食材,花12小时熬成40斤高汤,再浓缩为10斤,勾浓芡,才算完成。
外观仍是豆腐,质地像蓬松版的奶酪,更为绵密丝滑,注入了海陆食材鲜香丰美,却不失豆腐本味。
这几年,虽然有不少大厨根据菜谱复刻,试图让组庵菜再现江湖,但对手艺要求太高,能吃到的餐厅并不多。
05 湘菜连锁化的得与失
连吃一周,我最深的体会是:湘菜本身的丰富度,长久以来都被忽视了。
湖南地处长江中游,三面环山,坐拥洞庭湖,向来是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山河湖区的地方饮食特色很鲜明。
以长沙、湘潭、衡阳为代表的湘江流域风味、以岳阳、常德为代表的洞庭湖区风味、还有以湘西湘南为代表的山区风味……都各有所长。
然而在外地,即便是许多定位高端的湘菜馆,也难逃大融合局面。
湘江流域风味:原料多样,以煨、炖、蒸、炒见长,讲究入味、酸辣香浓;洞庭湖区风味:多用淡水水产家禽食材,口味偏好咸辣酥软;湘西湘南山区风味:原料多为杂粮、山野动植物,以酸辣香咸为主。
面目模糊的湘菜,这些年在全国遍地开花。以上海为例,近15年来,湘菜馆从十几家激增到5000多家,离不开连锁餐饮的大力推广。
然而,在连锁化、标准化的商业进程中,必然有所妥协,那些考验功夫、耗时耗力的湘菜,渐渐没什么餐厅愿意做了。辣椒炒肉、剁椒鱼头、毛氏红烧肉,成为大家对湘菜的标准认知。
这点跟川菜的发展轨迹有点类似:如今江湖菜当道,少有人知道,原来川菜里还有那么多不辣的白味菜、功夫菜。
短短一篇文章,很难完全概括湘菜的精妙。真心希望以后在外地,也能吃到更地道、多元的湘菜!
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
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https://www.suanyidian.com
酸益点品牌坚持以‘好果、好蔬、好料、好用心’为原则,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匠心手作,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更健康。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绿色天然健康,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
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