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酸 萝卜:莱菔子
0 2023-12-18
药材名称:莱菔子
名称出处:《本草衍义补遗》
概况
异名:萝卜子(《日华子本草》)。
基源:为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萝卜的成熟干燥种子。萝卜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有2种、2变种,其中2种、1变种供药用。
原植物:萝卜 L.
历史:《唐本草》始载莱菔,《纲目》中亦载,云:“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苔,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如大麻子,圆长不等,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叶有大者如芜菁,细者如花芥,皆有细柔毛,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长圆二类。”以上所述确为本种。
形态:一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质,肥厚,其形状与外皮色泽因品种而异,长圆形、圆锥形近球形,外皮为红色、绿色、紫色或白色。茎粗壮,分枝,无毛,稍具白粉。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30cm,宽3~5cm,侧裂片4~6对,沿叶轴互生,具钝齿,疏生粗毛;上部叶渐小,无柄或近无柄,叶片长圆形,长3~5cm,宽1~1.5cm,边缘具浅齿或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外面淡紫色,线状长椭圆形,长5~7mm;花瓣4,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具紫纹,下部具长爪。长角果圆柱形,长3~6cm,肉质,在种子间稍缢缩,先端具较长的尖喙。种子卵形,微扁,长约3mm,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5页.图1799)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土壤肥沃、湿润向阳的土地。中国普遍栽培。
化学性质
含脂肪酸、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甲硫醇[1]、α-、β-己烯醛和β-、r-己烯醇[2]。脂肪油中含芥酸( acid)、亚油酸、亚麻酸、芥子酸甘油酯( )。还含抗菌物质莱菔素()[1]、正三十烷[3]、β-谷甾醇(β-)[4]、γ-谷甾醇、十八碳酸[5]、商陆酸[6]、芥子碱硫酸氢盐( )[7]。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01。
[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75。
[3] der BdⅢ.1964:586。
[4] 陕西新医药 1979;11:50。
[5] 陕西新医药 1984;12:54。
[6] 中西药结合座谈会,陕西省慢性气管炎基础临床研究协作组, 1974。
[7] 中草药 1987;18(3):5。
①镇咳、祛痰、平喘 莱菔子醇沉煎剂200%浓度,0.1ml于50ml浴液中,可对抗组胺收缩豚鼠离体气管的作用;25ml/kg ig,对氨水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对小鼠酚红排泌试验,也表明有祛痰作用[1]。 ②对心血管的作用 莱菔子注射剂(水煎醇沉法,1g/ml)1ml/kg iv,使麻醉犬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下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下降,体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下降[2]。注射剂(1g/ml)0.3,1.2ml/kg iv,对急性缺血性肺动脉高压兔,使肺动脉平均压及颈动脉平均压均降低[3]。 ③对肠胃平滑肌的作用 莱菔子生品与炒品的水煎液1×10-2、2×10-2、4×10-2浓度,均能增加离体兔肠的收缩;4×10-2均可提高离体豚鼠胃幽门部环形肌紧张性;12.5,25g/kg ig均能抑制小鼠的胃排空;炒品4×10-2可对抗肾上腺素对离体兔肠节律收缩的抑制作用,生品作用弱[4]。 ④抗菌及抗真菌 莱菔素()1mg/ml浓度,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有抑制作用[5]。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抑制作用[6]。
参考文献
[1]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90;13(2):29。
[2] 中医药学根 1990;(1):48。
[3] 中草药 1990;21(10):25。
[4]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5;(2):47。
[5] 1947;160:297。
[6]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5(4):286。
性味:辛、甘,平。 ①《滇南本草》:“温,辛。” ②《纲目》:“辛、甘,平。” ③《玉楸药解》:“辛,热。”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微辛,平;炒用温。”
归经: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胃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效:下气定喘,消食化痰。
主治: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①《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②《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③《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④《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⑤《医林篡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熟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⑦《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气虚者慎服。 《本草从新》:“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
配伍应用:①配莱菔缨,治消化不良,嗳气食臭,腹胀,腹痛等症。 ②配山楂,治食滞的胃脘痞胀,嗳腐吞酸,腹痛泻痢。 ③配半夏,治湿痰咳嗽气喘,食积胀满呕吐。 ④配牙皂荚,治中风口噤。 ⑤配枳壳,治停食痞满,嗳气,不思饮食等症。 ⑥配杏仁,治痰气不利的慢性咳嗽。 ⑦配白芥子,治痰壅气滞,肺失肃降之咳嗽喘逆,胸膈痰满等症。 ⑧配白芥子、苏子,治中运不健,痰气互结,咳嗽多痰,胸闷气喘,食欲不振等症。 ⑨配生姜汁、麝香,滴入鼻中
入,治风头痛,偏头痛。 ⑩配白果、陈皮、熟地,治慢性喘息性气管炎,症见偏热,偏实者。 ⑾配厚朴、白术、赤茯苓,治痰湿内阻,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 ⑿配焦三仙、槟榔枳实、木香,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脘部堵闷,暖气嗳酸,腹部肿胀等症。 ⒀配六曲、麦芽、山楂。治食积停滞,胃脘胀闷,嗳气吞酸等症。
方选和验方: ①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气喘咳嗽以苏子为主,痰多以白芥子为主,食痞兼痰以莱菔子为主)各适量。洗净,微炒,每剂不过9g,绢裹,水微煎,代茶饮。 ②三子养亲汤(《症因脉治》)治食痰积滞:山楂核、莱菔子、白芥子各适量。水煎服。 ③大安丸(《丹溪心法》)治脾虚食滞,腹胀少食,大便稀溏等症:山楂、白术各60g,陈皮、莱菔子、连翘各15g,炒神曲、半夏、茯苓各30g。为末。粥糊为丸服。 ④保和丸(《古今医鉴》)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厌食,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而黄,脉滑:白术150g,陈皮、半夏(泡)茯苓、炒神曲、山楂肉各90g,连翘、香附(醋炒)、厚朴(姜炒)、莱菔子、黄芩(酒炒)各60g,炒枳实、炒麦芽、黄连(姜汁炒)各30g。为末,姜汁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80丸,食后茶水送服。 ⑤中和汤(《医方简义》)治痢下赤白,里急后重:神曲、生莱菔子、黄芩(酒炒)、姜半夏、茯苓、山楂、苍术、黄连(酒炒)各4.5g。水煎服。若时痢身热,加藿香、薄荷、桔梗各3g,生姜3片;痢下白沫,加木香2.5g;若赤痢,加桃仁10粒;若赤白相兼,加桃仁10粒,神曲2.5g,木香1.5g;醉饱受邪,加葛根3g,紫金锭(冲入)0.6g;挟怒挟食,加柴胡、厚朴各3g。
⑥化滞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痢疾初起痢下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白芍药30g,炒莱菔子、当归各15g,山楂180g,甘草、生姜各6g。水煎服。若身体旺实者,可加大黄、朴硝各9g。 ⑦佐脾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食不消化成积痞闷:山楂肉90g,莱菔子、连翘、陈皮各15g,赤茯苓、半夏各6g。为末,煮糊为丸。 ⑧三消丸(《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治妇人瘀血,食积痰滞等症:黄连、莱菔子、川芎、桃仁、栀子、青皮、三棱、莪术、山楂、香附各适量。水煎服。 ⑨萝卜子散(《太平圣惠方》)治小儿咳嗽,喘急作呀呷声:莱菔子、麻黄各0.3g,皂荚子10枚,灯心6g,甘草0.15g。为末,每服3g,水煎服。 ⑩清金丸(《医学集成》)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30丸,以口津咽下,每日3次。 ⑾《方脉正宗》:“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15g,白芍药9g,大黄3g,木香1.5g。水煎服。” ⑿《普济方》:“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15g,生姜汁15ml。上药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
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 ⒀《寿域神方》:“治风秘气秘:炒萝卜子15g,擂水,和皂荚末6g服。” ⒁肠粘连缓解汤(天津市南开医院《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治轻型肠粘连或部分性肠梗阻:厚朴、炒莱菔子各9~15g,木香、乌药、番泻叶、桃仁、赤芍各9g,芒硝(冲服)6g。水煎服。 ⒂《实用蒙药学》:“治咳嗽痰喘,慢性气管炎:莱菔子50g,满山红40g,香附末40g,炙甘草30g,沙棘30g。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日2~3次,每次3~5g,白开水送服。” ⒃莱菔丹(《滇南本草》)治男女单腹胀,形如锣锅,肿硬胀满,小儿肚大筋青:莱菔子15g,白豆蔻(去壳)15g,牙皂7.5g,关神曲1.5g,巴豆壳15g,过山龙(酒炒)15g,草血竭45g,川郁金15g,槟榔15g,木香6g,沉香9g。共为细末,水为丸或为末亦可,滚水服6g。服至21日后可愈。如面目浮肿、足肿,加土狗(去足翅)30g。 ⒄《湖北中草药志》:“治支气管哮喘:莱菔子9g,麻黄6g,杏仁、石膏各12g,甘草9g。水煎服。” ⒅《湖北中草药志》:“治小儿营养不良:莱菔子9g,山楂炭15g,甘草6g,猪肝120g。将上药焙干研细末,纳入猪肝内,粗纸包裹,烧熟食之。” ⒆莱枳散(江西中医药1988;(5))治肠梗阻:莱菔子30g,枳实30g,广木香30g,白酒30g,四季葱头50g,食盐500g。先将枳实、广木香、莱菔子、食盐放铁锅中炒热,乘热将上药混和,以纱布包裹,外敷脐及其周围。药冷后可继续放锅内炒热再敷,每次敷30~60分钟。 ⒇新中医1988;(7):“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莱菔子9~20g,荜茇3~6g,蜜糖50~150g。搅匀后灌肠,每日2~3次。” (21)过敏煎(中医杂志1989;(1))治过敏性哮喘:莱菔子、五味子各15g,苏子12g,乌梅12g,银柴胡、防风、白芥子各10g,甘草5g。水煎服。
单方应用:①《食医心镜》:“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15g,研,煎汤,食上服之。” ②《方脉正宗》:“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60g,生研烂,热酒调敷。” ③《圣惠方》:“治牙疼:萝卜子27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之。” ④《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气积胃痛:莱菔子9g。炒为细末,开水冲服。” ⑤《新编秘方验方汇海》:“治慢性肝炎:生莱菔子研末,每服1.5~4.5g。”
医药家论述
①朱震亨:“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②李时珍《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下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③缪希雍《本草经疏》:“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④陈士铎《本草新编》:“萝卜子,能治喘胀,然古人用于人参之中,反奏功如神。人参原是除喘消胀之药,莱菔子最解人参,何以同用而奏功乎?夫人参之除喘消胀,乃治虚喘虚胀也。虚症反现假实之象,人参遽然投之,直至其嘱胀之所,未能骤受,往往服之而愈喘愈胀者有之。虽所增之喘胀乃一时之假象。少顷自然平复,然终非治之之善,少加萝卜子以制人参,则喘胀不敢增,而仅得消喘胀之益,此所谓相制而相成也。或问萝卜子专解人参,一用萝卜子则人参无益矣。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为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 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盖凡理气之药,单服久服,未有不伤气者,而莱菔子炒熟为末,每饭后移时服钱许,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芪、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
参考文章
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
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https://www.suanyidian.com
酸益点品牌坚持以‘好果、好蔬、好料、好用心’为原则,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匠心手作,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更健康。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绿色天然健康,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
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