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腌制酸菜的方法是?:寻味贵州丨吃饱饭还想吃的15例特色小食
I am when 走得多不如吃得多
多吃是➹
“这不是一篇介绍小食的文章,是一场时光与宴的记载”
(长篇累牍,敬请谅解)
从小喝着清水江的水长大,靠着背后山的柴火烧火煮菜,吃着自家播种的绿色无公害水稻,呼吸着没有污染的山间空气,听着清晨林间鸟儿布谷起床……等等之类的生活琐碎皆美如仙画,时光却不饶人,这些琐事最终都只能刻画在记忆中。唯有每年的口味和习惯不变,即使不再吃辣过重,也能从食物入口的刺激中,唤醒一些童年的美好。
尽管这几年新式菜馆发展得迅速,咖啡餐吧也多了起来,但我仍钟情于这些老式的、传统的、手作的小菜和路边小摊。作为一个“很特别”的食客,只有身临夜市的喧哗,感受当地老百姓的质朴,体验不拘小节和老人们席地而坐的欢畅,才算是深深地enjoy到进食的乐趣,这些老佳肴才能地在不断进化、不断麻木的城市味蕾中聊以慰藉。
我知道,每次品尝‘老贵州’都是一次难得的体验,是此去经年尤为珍贵的影像片刻,短暂的进食,令我觉得可爱又可惜。
愿你不虚此行
贵州小食独挡一面,其间滋味却鲜有人知,愿此生有幸,荐以食之……
NO.1 辣子爆炒肥肠
此生最爱的菜没有之一
我所知道的关于肥肠的名菜有山东的九转大肠,但那种红色是用酱油+糖煮出来的,在我看来这种甜咸的味道逼不出肥肠原本的香味。只有用辣子和葱油爆炒后,才能完全将肥肠的特殊鲜味释放出来。好比拿肥肉炼油,越炼越香,越香就越不腻,同是一个道理。
贵州人炒肥肠一般只以辣椒为主,辅以小葱、嫩姜、花椒,去吃过好几家苍蝇馆子,都是这种做法。最简单的食材,往往通过能人巧匠的师傅之手,会成为街头难得一遇的好味道。搭配一碗清甜的白米饭,或者砂锅饭,一口肥肠一口饭,不但不油腻,还总让人嫌吃不够。
如果觉得新鲜的辣子口味过重,也可以用不太辣的干辣椒炒,混入新嫩的豆角,既能吃出蔬菜的清爽,又能品尝出肥肠特有的油烟气。贵州人炒肥肠基本不会放酱油,所有菜品皆如是。因为对于习惯山里生活的贵州人而言,过多的为菜肴加入“装饰成分”,会破坏了菜肉原本的清香与灵气。他们认为,人所需求的不过是菜肉里的营养精髓,与外在酱汁味料全然无关。
NO.2 肠旺面
吃过一次就爱上了
第一次吃贵阳肠旺面,以至于从今以后爱上的,倒不是在贵阳,而是在黔东南的一个叫天柱的小县城里。虽说是开在外地,不过面馆的老板却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深谙肠旺面的精髓,做出的肠旺面味道始终不亚于贵阳本地有名的面馆。另外,黔东南镇远县的古街上,也有一家肠旺面馆,卖相很好味道同样不错。
正宗的肠旺面选用手工鸡蛋面,面条细腻弯曲,形似泡面。师傅煮面时从不一次性煮一大锅,而是一碗一煮。煮熟的面条被快速捞起,然后泼一瓢凉水,这保证了肠旺面的Q弹筋道。等面收筋了再投进热汤锅中一烫,依次加入猪血、猪场、花生、肉哨、香葱、豆芽等佐料。这里面的肉哨子特别香,嚼起来口感香脆,香气满溢嘴间,能下饭,也能做零食单吃,往往吃到停不下来。
我总结出了一碗好吃的肠旺面有这么几个特点:血要嫩、肉哨要脆、汤头辣油要香而不辣。看着满满一碗红彤彤的辣油,即使酒足饭饱后,也足够让食欲再次为之蠢蠢欲动。
NO.3 路边烧烤摊
夜市与校门口的乐事
来贵州吃夜市,怎能少了路边的烧烤摊?夏日里的烧烤摊遍地皆是,夜市最为集中。你可以去夜市吃烤鱼、烤蔬菜、小炒菜等各种当地特色,这里的夜市每天都经营到下半夜,不愁你吃不饱。像济南人一样,喝杯啤酒,和朋友在路边的羊肉串摊小聚畅谈,爽快意气。不过贵州人不喝啤酒,喝米酒,不吃烤羊肉串,而吃当地的山珍野味、江河鲜味。
虽说全国各地都有烧烤摊,却独独贵州的烧烤摊我最喜欢。这里的烤制品从食材到佐料,都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对于食材,贵州人只烤不炸;关于佐料,贵州人只洒辣椒胡椒和香葱,不蘸酱油烤酱等酱料。味道上除了香、辣之外,食客品尝到的便是食物最本真的味道。
这里的特色烧烤品类有:血粑(血肠)、炸豆腐、腊肠、河虾、银鱼、魔芋豆腐、蕨粑、miang粑等当地食材。高三吃了一整年的烧烤摊,我最中意的是血粑和魔芋豆腐。灌了糯米的血肠经火这么一烤,再撒点盐和辣椒粉,既香辣又软糯的口感,让我到现在想起来都还在流口水。
前年夏天到黔东南镇远县的舞阳河畔兜了一圈。对那里最深刻的记忆,便是这舞阳河畔的烧烤小摊。确切地说,不应该叫烧烤,而该叫做炸鱼摊。农妇们看准了此地旅游的商机,一一在舞阳河畔扎起了阳蓬,摆起了火炉圆桌。靠山吃山,靠水吃鱼。她们把从河里捕捞上来的新鲜小鱼,用竹签串起来,放到油锅里炸,再洒上红红的辣椒面,极其简单,味道却异常鲜香。或许得益于食材的新鲜,亦或是炸鱼的火候掌控得很到位,也或许是在这依山傍水的胜地,我食欲大兴?
摊位的农妇给我介绍了好几种我从没见过的鱼,每一种鱼都十分小巧可爱。农妇说这些鱼都是在舞阳河这里生长起来的,全部为淡水小鱼,没有污染,吃起来也格外放心。价格也极其公道,一串只要一两块钱,不像某公园食物那样高价收费,你大可尽情开怀。
炸洋芋好像成了我一生中最爱,无论走到哪个摊位,我都忍不住买点炸洋芋,吃了一年半的炸洋芋怎么吃也吃不够。炸的好的洋芋,基本都是外酥里面,土豆的清香配合软软沙沙的口感,加点香葱辣椒粉,很适合当作主食来吃。重要的是,炸洋芋一定要趁热吃才香。
NO.4 干豆角爆炒腊肉
街角偶遇回味无穷
干豆角我吃过很多次,但干豆角爆炒腊肉这盘菜,却只吃过一次。记得是在黔东南天柱县中心市场的一家卖砂锅饭的苍蝇馆子里吃的。说是苍蝇馆子,其实里面宽敞干净,我只不过习惯把路边小店都叫做苍蝇馆子罢了。
贵州人喜欢吃腌制品,像是干酸菜、干榨菜、腌腊肉等,因其香、好下饭。干豆角顾名思义就是把豆角晒干了再拿来炒。以前干豆角是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的,就像北方人离不开咸菜一样。干豆角炒腊肉虽是农家的便饭,却直让我记挂于心,想哪天再去那家馆子吃一次。
这道菜不一定非要用腊肉,五花肉也是可以的。将肉煸香,入菜籽油(好像只有用菜籽油才能称得上是贵州菜)和干辣椒,再放入干豆角。全程大伙爆炒,我坐在大堂都能清楚闻见厨房镬气与油分子碰撞的出香气。搭配一碗刚焖好的砂锅饭,米香、锅巴香、菜香、肉香浑然天成,令人拍案叫绝。
贵州人做菜讲究多油,他们觉得一盘菜,若少了油,就不好吃了。贵州菜香辣的口味,也得益于多油。北方人若到贵州来,一开始或许会怀疑这么多油是从哪儿来的,卫不卫生。你尽管放心好了,贵州人的菜籽油很香,但价钱并不贵。菜没油,厨师会露不出真本事的。
NO.5 肉哨子切粉
从小吃到老都嫌不够
相信大家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介绍了一种黔东南黎平的米粉。其实这种米粉不仅为黎平独有,几乎整个黔东南都有,也是黔东南人每天早晨必吃的早点之一。这部分也是我重点介绍的对象,因为切粉在黔东南人的生活中,一直挑着名小吃、特色小吃、每日必吃的大梁,实在不可或缺,也是我每次回去必定会吃的东西。
这种米粉当地人叫它“切粉”,顾名思义就是切成宽长的粉条。切粉是由大米做成的米浆而来,将熬住好的米浆用大竹筛筛平,等晾凉了便凝固成一整片米粉,最后用刀切成宽宽长长的粉条状。切粉的制作过程以及口感,与广东的肠粉很像。不用久煮,仅仅是在沸锅里烫几下便能吃了。筋弹软糯,大米的清香得以很好地保留。
在我们黔东南人的眼里,一碗米粉好不好吃,关键在于它的哨子香不香(当地人将用肉类炒制的拌料称作“哨子”)。一碗传统的米粉,它的哨子通常以猪肉丁、鸭肉丁、鸡肉丁、猪肉沫、鹅肉丁等为主。肉哨子都是佐以干辣椒、葱姜蒜、木姜子等经过精心炒制而成的,且辣油一定要多。我最喜欢吃的还是猪肉哨子,猪肉哨子制作简单,经油锅炸香几乎就可以吃了,香脆爽口。有一阵子一个朋友寄过来的贵阳肉哨子,我看着电视干吃了大半瓶。
辅料通常以酸萝卜丁、黄豆子、折耳根、酸豆角和香葱为主,再加满一大勺辣子油和辣椒粉,每一碗粉的卖相都兼具色香味,红白黄色叫人忍不住立刻下嘴。酸萝卜和酸豆角的加入,为米粉带来了味觉上的刺激,辣上加酸,是贵州人的特色重口味。也许外地人不解,这么重口味的东西,每天早晨吃不会觉得腻吗?正是因为清爽的酸萝卜,才消解了肉哨的油腻感,且米粉的清香也能与油香达到很好的平衡。
有人说,缺少了折耳根与酸萝卜的米粉,就不能称为黔东南米粉。的确,我觉得缺少了任何一种,那些古老的当地味道就再也尝不出来了。
NO.6 虾子羊肉粉
正宗与非宗皆爱吃
富有“中华名小吃”的遵义虾子羊肉粉,在贵州的名气很大,除了遵义以外,在黔东南也接二连三地看到了它的身影。一开始吃虾子羊肉粉的时候,我只吃到了羊肉,却不见虾子,感觉很奇怪。后来我才了解到这里的虾子,其实是指遵义的“虾子镇”。虾子镇盛产贵州最好的辣椒,因羊肉粉的辣油香而不腻,油润鲜红,故因此而得名。
一碗好吃的羊肉粉,关键在于羊肉和辣油。羊肉需要熟而不烂,辣油则要油大不腻,如此堪称完美。鲜美的羊肉汤汤清不浊,与后浇上的辣油呈鲜明对比,吃的时候再加点花生米和香葱,既有贵州味道,又略带甘肃兰州拉面的神韵。
在遵义本地,羊肉粉都是以圆粉(似米线的圆形粉条)为主,黔东南人为把与当地的切粉区分开来,统称圆形的粉为圆粉。而当虾子羊肉粉开到了黔东南后,当地的老板也会推出切粉羊肉粉、苕粉(红薯粉)羊肉粉等当地特色。不过口味依旧没变,还是可以吃到遵义的精髓。只不过在外地开的羊肉粉店铺众多,还需好好鉴别,但我觉得好吃就行,毕竟同属一方水土。
千百年来,粉类主食已深深影响着贵州人的日常,一日不吃粉,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就像河南人一日不食面,就仿佛没吃饭一样。纵使炸鸡油条、馒头包子也开始狂卷贵州的大山小县,但我相信,当地的美食是养育贵州人的圣水,隽永流传,总不会轻易被风吹干涸。
NO.7 烙 锅
菜肉粑粑一并拿下
烙锅是贵州名小吃之一,比较出名的是黔西的水城烙锅,始于清代。这种小吃源于吴三桂讨伐水西彝族土司的征程中,本是为军士充饥所用,简单质朴。石头与食材之间的触碰,让食物回归到自然的本源,烹制和吃结合在一起,这过程本就令人期待。沿袭300多年来传统的制作方法,结合摩登的食材,这番美味,在嗞嗞冒油的石锅上,古今共荣。
不过越发挑剔的贵州人,不再只是简单地将食材放到锅中烙熟,而是变换出更多种多样的烹制方法。我在贵阳吃的烙锅,是当地的童鞋推荐给我的。这家烙锅店的烙锅之所以好吃,我想是因为店家提前将点好的菜用炒锅炒香,再倒入石锅中烙熟的原因吧。
第一次吃烙锅,不知道分量轻重,我和同学二人,整整点了这满满一大锅。也第一次亲眼目睹,五花肉是以大肥肉片子的形式上来,搞的二人整盘五花肉都没怎么动过。不过店家到底还是有些水平,所有的菜都炒得七八分熟,且香气四溢,方便烙熟不必等太久。
这次点的烙锅食材大致有:鲜虾、生菜、青岩豆腐(贵阳青岩古镇豆腐很有名,口感类似日本千叶豆腐)、牛肉、洋芋、黄粑等,菜品不算多,但每份都超有分量。以洋葱、蒜姜、辣椒等为佐料,少许的酱油调味,再在石锅中边吃边烙。旁边配有一小碟辣椒面,吃时蘸一点辣椒面,咸香辣香在口中混合、蔓延,如果此时再来一碗白米饭,定是绝配。
烙锅中我最喜欢的菜品就是黄粑,平日较为普通的黄粑,经在石锅中混着菜油这么一煎,甜香气扑面而来,口感软糯,吃到让我这个常吃黄粑的人,都不忍住口。当然了,除了贵州本地食材,几乎任何食材都能拿来做烙锅。我觉得贵州的烙锅,与老北京的火锅,四川的涮涮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皆是为吃饱而填涂个中生活情趣的美好过程。
NO.8 爱吃的粑粑们
贵州人把所有用糯米制成的糕类统称为“粑粑”
当你走在贵州的街头,可能会看见“粑粑专卖店”之类的店铺,也会在街头巷角看见一个个挑着箩筐、穿着传统青布衫、卖自家做的手工粑粑的老农妇们。这些老农妇几乎每天都来卖粑粑,按不同季节、不同时令来更换粑粑的品类。在黔东南州的街头,最常见的粑粑是黄粑、粽粑和叶儿粑。记得从前卖油炸粑的人最多,可能因为油炸的不够健康,现在卖油炸粑的渐渐少了。
说到粑粑,即使是写一大篇都道不完它们的前世今生。所以这里我只是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个人最喜欢的粑粑们(其实总想吃小时候外婆做的苞谷粑和桐油粑,不过忘记拍了,那就等到下次专门介绍粑粑再娓娓道来)。
黄粑
黄粑也叫“黄糕粑”,用糯米和粳米制成,加以红糖或白糖调味。黄粑一般以粽叶包裹,再用棕榈叶捆扎,蒸熟后香甜软糯,有股浓浓的树叶清香。原料虽简单,制作工艺却极其繁杂,费时费力,正如那句老话“好吃的总难得”。因此,从前想吃黄粑,定要等到过年,而现在倒好多了,一年到头都可以买得到。
黄粑的吃法很多,家乡人一般喜欢蒸熟吃,能够品尝到粽叶的清香;也有炸着吃的,炸的酥软,味道也香;还有就是上面烙锅所介绍的,放在石锅里用菜油煎,然后蘸辣椒面吃。无论何种吃法,都难以掩盖黄粑本身的香气,也难怪在贵州几乎人人都爱黄粑。
马打滚
贵州人所说的“马打滚”,其实跟北京的“驴打滚”、四川的“三大炮”差不多,皆是以糯米为原料制成,流传于贵州、湖南、江西等中南地区。马打滚也可以说成是“白汤圆”(就是不添加任何馅儿料的汤圆),只不过比汤圆它又多穿了一层“糖衣”,而这层“糖衣”便是决定马打滚好不好吃的关键因素。
马打滚的“糖衣”是黄豆粉与白糖的混合。刚炒熟的黄豆磨成粉末,特别鲜香,加以白糖拌匀,香甜的“糖衣”就做成了。夹一个白汤圆放入黄豆粉中,不断晃动手里的碗,让汤圆能够充分沾满黄豆粉。因汤圆在黄豆粉里的姿态像马在地上打滚,于是因此得名。
这盘马打滚是去年外婆来我家,外婆亲手做的。外婆还打破传统地在白汤圆里加了花生仁、黑芝麻,令马打滚吃起来更加香甜有嚼劲,吃一口仍觉不过瘾。不过,马打滚一定要趁热吃,放凉了它的表面会因与空气接触而凝结水汽,黄豆粉便会潮湿,卖相就没这么好看了。
在黔东南的小镇街道上,卖马打滚的商人,从耄耋之年的老奶奶,到年轻人比比皆是。一元十小只,大一点的一元五只,还有穿成串儿卖的。凉粉、马打滚、甜酒,这是夏季路边小摊儿上必备的特色组合。
糍粑
(因为太重要,需重点介绍)
糍粑是贵州人或苗家人传统的叫法,国语叫“年糕”。这里的糍粑原料纯粹,仅用新鲜蒸熟的糯米制成,不像宁波人的年糕那样会放些粳米。因此贵州的糍粑软糯粘牙,不太适合炒制食用,更适合煎、炸、烤。
贵州的苗家和侗家人,每到腊月快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召集乡亲们,来一起制作糍粑。将蒸熟的糯米饭,投入宽大石臼里,两人轮流抡着木棒槌击打石臼中的糯米。
小时候跟着奶奶婆婆们学做糍粑,我总是会提前偷吃一些,刚出锅的糯米饭那叫一个香啊!糯米一定要打得够烂够粘,才能拿来做糍粑。当男人们打好了糯米后,女人们就开始准备做糍粑的工具了。
将一座木门板架在长凳椅上,然后用草绳将一整坨打好的糯米分割成几小份,一人领一份。制作糍粑的案板旁都会备一小碗桐油,涂抹在手上,防止糯米粘手。我每次都会在搓糍粑团子的过程中,闻一闻手上桐油的香味,趁人不注意再偷吃一小口糍粑团子。那时候就觉得,沾了桐油的糍粑团子,该是人间至味。
糍粑团子捏好后,被整齐地排列在木板上面,女人们趁热将另一块木门板盖压在糍粑团子上面,然后叫我们小孩子去木门板上面踩。踩的过程中,糍粑团子被挤压成圆饼形状,凉凉,糍粑就做好了。有的糍粑也会有馅儿,奶奶总会在里头包点红豆与姜丝,咸香的口味搭配糍粑的米香,好吃至极。
关于糍粑的吃法有太多太多,不过我还是最喜欢烤和炸。小时候生活简朴,总拿糍粑做早餐和下午茶。早上起来用菜籽油烙一个糍粑,当糍粑煎至两面金黄时,对面马路的上课铃也响了。对门的急匆匆喊我去上学,但我却稳如泰山,因为锅里的糍粑还等着我慢慢品尝呢。
下午茶时间一般都是在三四点钟,不忙农活的时候,家人们有点饿了,便会煮一些甜酒,烤一个糍粑充饥。苗家侗家都是在火塘中烧柴火煮菜,每家必有一种用来专门烤糍粑用的铁烤架。将铁烤架放在火塘中,底部烧些炭火,将糍粑放在烤架上,三五分钟后,糍粑中间隆起,一面被烤得金黄,炭火香与糯米香四溢,舌尖仿佛萦绕着山野间的仙气。
讲究一些的吃法,是将糍粑切成小块,放进油锅里炸。炸至金黄,表皮香脆,内里绵软。在上面撒些白糖和黄豆粉,混合着一口吃下,甜香酥脆,风味绝佳。
这是我在黔东南镇远县古街吃到的一碗糍粑,配合着店家的招牌冰甜酒,味道很赞。
粽粑
虽然贵州的酸菜粽、四方棕、腊肉棕比较出名,但以草灰碱为主的白棕却是我独独最为喜爱和想念的。这种粽子流传在黔东南州一带(据我所知),是家乡人民最为认可的一种粽子。它的原材料及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收集来烧完的草木灰,将糯米和粳米放到装有草木灰的碱水里泡上三天三夜,糯米自然被染成了淡黄色。家乡人吃粽粑,不添加红枣蛋黄之类的东西,追求的是一种纯粹,是只闻见糯米和柴火灰清香的一种纯粹,这是最接地气的、最为传统的做法。
每到龙舟节前夕,奶奶都会提前准备好做粽粑的材料。由于上山采集的粽叶已经枯黄,包粽粑前需要用热水再将叶子浸泡一小时。包扎粽子的过程中,手一定要有力,手速要快,若包得不紧实,煮出来的粽粑就不会像这样牢牢粘在一起,则会像米饭一样分散。因此我包出来的粽粑,卖相和口感均与奶奶包的相差甚远。
在当地人看来,包粽粑其实是一件特别费力的活。尽管如此,年迈的七旬老太包的粽粑却往往赛过年轻的大姑娘。她们用娴熟扎实的手艺,捏造出一个个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好吃的粽粑,咬一口下去,不会看见有米粒分散,每一口都是那么紧实,那么Q弹,那么清香无比。正因为吃惯了家乡的粽粑,才看不惯外头街道上卖的粽子,那些粽子根本就是一坨糯米饭,完全有损粽子千百年来的形象。
NO.9 大杂烩煮锅
随遇而安的街头摊
这种煮锅大杂烩,在黔东南的街头到处都是,是我最喜欢的路边摊之一。一张小圆桌,一个铝质大锅,一些酸萝卜、香菜、辣椒面等调味料,就是一个美食小天地。
煮锅下面烧煤球,不停地煮着一锅子的高汤与辣油,看着咕噜咕噜冒泡的大锅,有着四川麻辣火锅般的诱人魔力,谁见了都要嘴馋坐下来吃两口。锅子里煮的食材种类很多,主食以米粉、米豆腐为主,也有肉丸子、豆腐片子、火腿鸡蛋、萝卜青菜等。饿了,可以叫摊主烫一些切粉,不饿,也可以烫点青菜,跟摊主聊聊天消磨时间。
我烫了一碗木薯粉条,配了点干豆腐片与萝卜菜。因为刚烫过米豆腐,所以汤汁还有些米豆腐带来的灰碱味,草木味很是清香。恰到好处的辣油,让咸鲜的汤汁更添香气,拌点酸萝卜丁和香菜沫,比馆子里正儿八经的煮米线都要好吃。
我喜欢大煮锅摊的这种进餐氛围:一张桌子,一把小矮凳,大煮锅就放在离自己不远的中间,就像在自家吃小火锅一样,想吃什么放什么,只不过不用自己亲自动手,摊主会serve for you。
NO.10 凉拌米豆腐
吃饱了还能打开你的食欲
米豆腐作为贵州人喜爱的小吃之一,是贵州人上街赶路、逢年过节都会吃的一道美食,它的地位与米粉并重,以前的农户们家家户户都能掌握其制作工艺。
米豆腐是以大米为原料,与水混合磨成米浆,然后加些碱熬制,待冷却过后,边成了一锅形似块状的“豆腐”,食时再用刀切成小方块,这是最初最原始的米豆腐。后来,也发展出了好几种形状的米豆腐(待会儿介绍)。
贵州人吃米豆腐一定要吃酸口的,正如那句老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窜窜”。因此,作为米豆腐“汤底”的酸汤是必须要有的。以酱辣子(番茄)为主料,加入葱姜蒜、辣椒和自家酿的白醋,煮成一锅酸汤。有了酸汤的米豆腐,才算是正宗的贵州米豆腐。吃的时候,可以加入凉拌折耳根、酸萝卜丁、糊辣椒、木姜子油等。我推荐加些木姜子油,清香的木姜子油能提些香气,超有味道。米豆腐定要凉拌着吃,清凉爽口,酸、香、辣勾引着挑剔的味蕾,像正餐前的开胃菜一样,让人食欲大开。
方才提到的米豆腐也有其他形状,这碗圆润可爱的米豆腐,形如虾子,因此叫“虾子米豆腐”。虾子米豆腐其实和豆腐块状的是同一种,只是形状不同而已。我在碗里放了些炸花生米和黄豆子,香脆酸爽,折耳根的腥味不重却很香。
把单车随意停在一边,要了一碗凉凉的虾子米豆腐,坐在石凳上,背靠青山绿水,卖虾子米豆腐的中年男子,和不停弯腰的身影,是那个下午最告慰的乐事。
NO.11 冰凉粉
从小最爱的冰品
喜欢台湾的冰爱玉,喜欢广东的冰仙草,喜欢南方的冰凉粉。
冰凉粉其实并非贵州独有,在华南地区都可以吃到,和台湾的爱玉一样,那玲珑剔透的天然外表很有南方姑娘的婉约神气,性和温润。
这种冰凉粉取自藤蔓植物木莲籽,将捣碎的木莲梓种子放在纱布袋里,在开水中浸泡揉搓,待冷却后,自行凝结成QQ的果凝胶状物,口感和果冻一样。这是最原始最天然的做法,现在为了图方便,多是去超市买现成的白色凉粉沫,只需放在开水锅里煮上十分钟,放凉就成型了。
贵州黔东南人喜欢在炎热的夏季吃冰凉粉,以红糖熬的糖水为主,放些芝麻碎、花生碎、话梅干、葡萄干、瓜子仁等。有些讲究的,还会放些时令水果或花茶,制作成木瓜冰粉、玫瑰冰粉。不过我还是喜欢最简单的,只放些红糖水,其余什么都不放,单纯一口气享受冰凉粉瞬间带来的沁透凉。
若是夏季回去,必定会找一个炎热的午后,先吃一碗清香的木桶饭,然后叫一碗冰甜酒,再去小街摊上,叫一碗冰凉粉。一口冰凉粉入喉,周围所有的燥热与不安,都会突然冷却下来,让人心里顿觉踏实。若觉得午饭太油腻,一碗冰凉粉绝对是最好的解药。
NO.11 丝娃娃
天然清脆的山味精灵
你也许不知道贵州的其他小食,但一定听过贵州的丝娃娃吧。很可爱的名字,它的配菜也如名字一般青春鲜美。丝娃娃其实就是一种饼食,类似山东的煎饼卷大葱。只不过丝娃娃的饼皮更薄更软,里面卷的不是大葱而是各种菜丝,调料不是甜酱而是酸汤。
一般在贵州的丝娃娃小店里,都会上齐15-20种丝娃娃配菜。大致有:胡萝卜丝、黄瓜丝、蕨菜、折耳根、酸萝卜丝、小面、笋丝、海带丝、洋芋丝、豆芽菜、黄豆花生等等,每个店的配菜都有所不同。
像吃京酱肉丝一样,将里面的配菜一一夹进薄饼里,一样一点点,用手卷好,然后浇些红酸汤进去,放点香葱调味,包好了要一口吞下,才能保证汤汁不会漏出来。一个包好的丝娃娃,因形状像襁褓中的婴儿,因此叫做丝娃娃。
夹了好多种菜的丝娃娃,听着好像很多,实则个头却并不大,所以一口吞完全没问题。各种新鲜又清脆的菜丝,嘎吱嘎吱地在口中被嚼碎,滋味清爽鲜美,加上红酸汤的酸辣,像是吃了一座山,吃的是山里的自然与舒爽。
NO.12 腊味农家菜
回家暖心腊宴
可能有些人对“农家乐”稍微有些反感和偏见,我一度也曾厌恶过农家乐。因在北方的一次农家乐餐宴上,看到主人家风格粗犷的做菜手法,以及品尝后不忍吐槽的劣质口味,我对农家乐就失去了兴趣,以为是农人坑蒙拐骗的高级手段。但只要你来贵州尝尝这里的农家乐,亲自尝尝当地人平日的饭菜,就会消除你对农家乐菜品的偏见。
如果是过年或年后一两个月期间到访这里,农人们招待的饭菜基本都以腊肉、腊肠、血豆腐为主,配上一点自家种的新鲜菜薹,以及过年腌制好的黑酸菜。我特别喜欢腊肉腊肠黑酸菜这一组合,即使不炒其他的美味佳肴,仅凭这三样我都能吃两碗白米饭了。
腊肉是自家平日用火炉上的柴火烟微醺而熟的,蒸熟后,散发出淡淡的柴火气息,陈年般的香味混合米饭的清香,让人垂涎三尺。无须特别炒制,用刀切成小薄片就能食用,熏干后的腊肉肥而不腻,脂肪处晶莹透亮,精肉处呈粉色,看起来很有食欲。
2018年 WE ARE ALL狗年大吉 越吃越旺!
来自贵州小老乡的祝福~~
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
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https://www.suanyidian.com
酸益点品牌坚持以‘好果、好蔬、好料、好用心’为原则,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匠心手作,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更健康。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绿色天然健康,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
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