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2022-12-05 16:58:29

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据悉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是怎么样的呢?和酸嘢王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中国航天员乘组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12月2日晚,神舟十四、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进行交接仪式,两个乘组移交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12月4日乘坐神舟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目前,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正在开展迎接航天员返回的各项准备。

中国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稳稳托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飞冲天,将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我国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均由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神舟十五号是五院抓总研制发射的第15艘神舟飞船,也是我国第10次载人飞行任务。作为中国空间站全面建造完成的关键一役,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完美启程。航天人再次以实际行动、用成功向祖国报告!

对于这次任务,可以用十句话来概括。

一骑掌天宫:空间站将迎来“三舱三船”最大构型

以11月初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为标志,中国空间站在轨组成“T”字基本构型。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仅用2小时与空间站完成交会对接。至此,空间站组合体由天和核心舱,问天、梦天两个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等5个航天器组成。

神舟十五号与空间站组合体进行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一骑掌天宫”。中国空间站组合体首次形成由6个航天器组成的“三舱三船”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

双舟望神州:空间站将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停靠

神舟十五号从神州启程、“到站”天宫后,将与6月初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同时与空间站对接在一起。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实现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同时停靠。

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两艘飞船将同时与空间站进行信息代传、通风换热、并网供电等。空间站将通过不同的对接总线代传两船遥测,确保两艘载人飞船信息传输的唯一性和正确性。空间站系统还将同时向两艘载人飞船通风热支持,送风量根据两船不同热环境进行合理分配,且可根据需求进行分档调节。同时,针对两船同时停靠的情况制定了协调匹配的紧急撤离策略,全力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人在天宫中,遨游天地间。神舟十四号停靠在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神舟十五号将停靠在天和核心舱前向对接口。届时,空间站组合体从侧下方看,宛如一个“才”字。这一独特构型不仅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卓越能力,同时还巧合地蕴含了“天地人”三才之道,让航天员在“日月星”三辰之间驰目骋怀、遨游星海。

三君会三君:中国人将在太空“会师”,切入“定居”模式

随着神舟十五号成功发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即将进入空间站。此时,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已在轨工作近6个月,翘首以待故乡人。两个飞行乘组即将实现太空“会师”。

中国空间站建造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在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都是先返回后再进行下一次发射,它们的在轨时段没有交叉,航天员乘组需要在返回地面后再进行交接。作为建造阶段的两次载人飞行任务,在神舟十四号返回前,神舟十五号即发射到访,让两组航天员可以在太空中实现“面对面”在轨交接。这也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与地面交接相比更加高效可靠。

这也意味着,中国空间站将长期有人驻留,“我们天上有人”将成为常态。中国人“定居”太空的梦想即将实现。

四叩天和门:空间站第4个飞行乘组将在轨承接新挑战

自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轨以来,中国空间站已先后迎来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3个乘组共9名航天员到访。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是第4个到访的乘组,将使中国空间站到访人数达到12人。

空间站建造的具体阶段不同,各乘组的在轨使命任务也存在具体差异。作为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后的首个乘组,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将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对航天器运行维护的管理工作量会大幅增加。

除了日常维护照料空间站外,他们还将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期间,计划实施3—4次出舱活动,并将首次使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航天员的舱外活动范围也将更大。这些将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挑战。

应对新常态:统筹推进神舟飞船研制、发射、飞控及回收实施任务

空间站任务中,每年要打两艘神舟飞船上天,密度很高。为此,对神舟飞船采取了组批研制模式。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这4艘是我国首批批产的神舟飞船。为了具备天地结合多重保证的应急救援能力,神舟团队采取“滚动待命”策略,在前一发载人飞船发射时,后一发载人飞船在发射场待命,并具备8.5天应急发射能力以实现太空救援。

前几次任务是回收了上一个、再发射下一个,待命飞船也已完成了批产。但在神舟十五号任务中,神舟团队要把神舟十六号造出来,并运到发射场待命;要先把神舟十五号“送上去”,再很快地把神舟十四号“迎回来”;还要一刻不停地做好神舟飞船的飞控工作。研制、发射、飞控及回收实施四线任务高度交叠,进度安排、质量控制、资源保障等诸多方面压力巨大。

这样的新常态给神舟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神舟团队坚持创新驱动,结合载人航天器任务特点,充分发掘现有研试体系潜力,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贯穿于整个空间站任务中,不断推动载人航天器研制模式转型。通过制定批产规范、设计通用文件体系、建立批产基线和技术状态管理模式、制定滚动备份策略等方法,建立了系统级批产设计与研制体系。通过验证项目优化、串行改并行优化、标准接口项目优化、试验工况优化、自动化测试和远程测试优化、集中—分布式飞控等手段,全面实现了覆盖产品研制过程、AIT、发射场、飞控等全流程的批产技术流程优化,大大提高了飞船研制效率和效益。目前,载人飞船出厂前研制流程已由17个月减少至14个月,发射场测发流程也由59天优化至46天。

取得新进步:以卓越质量铸就航天品质

“质量是政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为进一步优化发射场质量管理模式,切实提高发射场各阶段质量把关和确认的工作效率,神舟十五号发射场试验队坚持以“事前准备充分、事中控制到位、事后总结及时”为原则,强化质量管控,提升质量能力,首次在重大工程型号中全面应用发射场质量确认系统,坚持用数据说话,做到各项工作全覆盖、不漏项。

同时,按照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吴燕生关于“质量确认应该更规范、更有效、更科学”的要求,神舟团队按照阶段—工作项目—确认项目三个层次构建质量确认项目的纵向维度,按照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三个级别构建质量确认数据的横向维度,建立了分级分层的质量确认矩阵,并以加注扣罩阶段和垂直总装阶段工作为试点,构建分级分层次的发射场质量确认体系,全面确保发射场各项工作质量受控、责任落实、确认及时,为任务成功上好“保险锁”。

迈出新步伐:数字化转型为任务圆满成功提供坚强支撑

数字化转型是全面形成“三高”发展模式的内在需要。神舟飞船依托“云测试”理念,结合任务实际,持续探索并完善“酒泉—北京”双向并行远程测试模式,推动型号测试工作数字化转型。从神舟十二号发射场首次建立远程测试机制,到神舟十三号发射场全面实施北京地区远程测试,再到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六号发射场实施双向并行远程测试,团队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打通了型号间、地域间的测试“藩篱”,实现了人员、数据的跨地域跨型号云共享,切实提升了飞船批产测试能力和效率。

神舟载人飞船作为重大工程型号,一直以来对数据判读工作非常重视,历史数据知识积累基础好、机器数据判读模式成熟。在此基础上,在神舟十五号发射场工作期间创新包络分析数字化模式,通过包络分析对象标准化、包络构建及分析过程数字化、包络数据采信及结果分析智能化等,初步建立了载人飞船成功包络数字资产,为飞船执行任务能力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从理论和实践上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其他领域、型号的应用和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夺取新胜利:首次在低温严酷环境下实施载人任务

我国此前进行的载人飞行任务发射时间,4次在6月,1次在9月,4次在10月。进入11月下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十分寒冷,最低温度逼近零下20℃。此前只有神舟一号和神舟四号两个无人飞船在11月下旬之后发射,而且已经是20年前的事了。

神舟十五号任务是首次在这样的低温严酷环境下实施的载人任务。面对这一新情况,试验队充分预判,做好万全准备。他们对基地配置的两套整流罩内送风设备保障性进行确认,并约定按照温度上限进行送风。同时,针对待发段可能出现的送风温度偏低的故障情况,制定了风险控制预案,根据情况开启推进贮箱地面电调温等,保证返回舱和推进舱推进剂温度满足发射要求。通过与火箭、发射场加强协作,发射任务取得胜利,为后续任务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见证新时代:从神舟十号实现“十战十捷”到神舟十五号逐梦“十全十美”

从1992年立项到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实施了30年。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时,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到九号飞船及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神舟十号飞船研制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空间站任务也已在2010年由党中央批准立项。

建设航天强国是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中国航天人决心牢记嘱托,用航天梦托举中国梦。2012年6月26日,神舟十号返回舱成功返回地面,此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五院当天举办了神舟系列飞船十战十捷座谈会。神舟团队立志以梦为马、砥砺奋进,为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从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我国进行了5次载人飞行(神舟八号为无人任务)。2016年10月至11月,神舟十一号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2021年6月起,神舟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相继到访空间站。到神舟十五号,我国进行的载人飞行达10次、突破两位数。待明年飞船返回后,神舟十五号将完成“十全十美”逐梦之旅。

神舟十五号在中国梦提出十周年之际发射升空,让此次任务有了特别的象征。神舟飞船不仅10次载人,而且在轨安全飞行已经突破500天,是名副其实的“神州之舟、生命之舟、梦想之舟”。神舟团队无愧于“最美奋斗者”的称号。

十年间,在一发又一发“长征”的托举下,“神舟”往返天地、“天宫”遨游太空、“天舟”横渡星河,“天和”“问天”“梦天”相继扬帆、筑梦寰宇,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这些任务凝结着无数航天人的智慧、心血与汗水,“充分展示了伟大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逐梦是共情的奋斗,圆梦是共通的幸福。神舟团队乃至整个载人航天队伍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不懈奋斗,创造了辉煌成就,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肯定,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始终支持与衷心点赞。此次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中的邓清明,是中国首批14名航天员中唯一仍在现役但尚未执行过飞天任务的航天员。经过近25年的等待,他终于在这次任务中飞天圆梦。这个故事更是令无数人为之感动。

开启新征程,神舟十五号任务启幕未来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中,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既像是一幕剧的高潮,作为空间站建造11次发射的最后一次,在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以来历经30年奋斗之际,推进工程“三步走”即将收官、决胜在望;又像是一段路的起点,为中国空间站投入长期在轨运营拉开序幕、推开大门,要在中国人民逐梦太空的征程上创造新的中国高度,书写新的更大奇迹。

在大红屏前,神舟团队成员激情满怀地说:“请党和人民放心,航天强国有我,民族复兴有我!”

在做好神舟载人飞船任务的同时,我国还推进了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论证研制工作。2016年6月,在建党95周年之际,五院抓总研制的多用途飞船返回舱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2020年5月,五院抓总研制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利用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机会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为我国更高效、更安全、更经济地开展有人参与的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向未来,中国人登上月球已经不再是梦想。

上个月胜利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作出了宏伟擘画,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强调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以神舟十五号发射为新的起点,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航天人正在继续奋斗,中国空间站即将启幕无限未来,中国航天事业正在谱写更加伟大、更加恢弘的崭新篇章!

上一篇:世界杯16强对阵
下一篇:广州专家:奥密克戎症状同感冒类似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