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

八卦快讯 2024-02-21 00:10:3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第二个结合”内涵的阐述,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更是进一步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重要地位,指明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发展方向。高校拥有理论深度与实践高度的优势,不仅要从历史视角、从战略高度深刻领悟“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精准把握其中的科学内涵,更要以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更为强烈的历史主动,实现新时代大学文化传承和铸魂育人同向同行、深度耦合的功能预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铸魂特质的活力源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价值理念、哲学思想、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积淀着宝贵而独特的中华民族智慧,是立德树人的的重要源头活水、文化沃土。纵览史实,任何国家或民族,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变革与创新其实都是建立在既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高校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的精神文化滋养作用需要从理念、方式上寻求转变,不能仅是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需要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情、雅、趣、美、理等文化特征,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精神蕴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人格寓意,“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志趣高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人生哲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等,其所蕴含的丰厚思想精髓和深层精神力量能够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浸润熏陶,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从而夯实青年大学生思想根基和文化底蕴,从而推动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深度耦合,最终实现大学生“成人”目的。

优秀传统文化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魂者,器物之统摄也。”铸魂是每个时代意识形态统摄思想、塑造灵魂的本质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历经五千年积淀而蕴含的思想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能为高校思想育人工程提供重要智力支撑。高校思想育人的重要旨归在于赓续理想信念、塑造君子人格、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目标上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同向性。铸魂是根本与前提,育人是目的和归宿,优秀传统文化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都是围绕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核心内涵和总体规格,在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需要注入青春力量。“邦之兴,由得人。人才蔚,国运兴”。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素养合格,同时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深厚的人文修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是青年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内化和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大学生应是主体,是生力军,扮演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受益者和推动者的双重角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青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与肯定是基础性工程,唯有认可,方能内生动力。正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江山代有才人出”“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千古名句,寓意深远,历久弥新,激励着广大青年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青年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意义,要在思想和文化主动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赓续中华文化之脉、焕发中华文明之光。高校应在“第二个结合”这一原创性历史论断的指引下,以审美、欣赏、创新之教育方式,引导广大青年学子自觉生成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肯定、自觉肩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做先行者、做示范人。

构建合理有序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理念是行为的引领,制度是行为的准则。在优秀传统文化铸魂育人核心理念引领下,高校可以从内容、空间、对象、队伍等角度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多层次教育体系。创新教育内容,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高校与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对接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这一基础性方式,通过开设古典诗词楹联赏析、方言与地方文化、中华戏曲赏析、传统服饰美学研究、书法欣赏等传统文化选修性课程,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延伸教育空间,“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仅仅是文化学习中的一部分,“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同样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以鉴赏、创作、科研为主要教学形式,教学空间可以从教室延伸到校园,再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构建“课堂-校园-社会”协同育人模式。扩展教育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相关专业学生,需要扩大范围,从专业学生扩展到非专业学生,可以以交流、调研、竞赛等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可以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也可以由名师、学者不定期面向全校师生开设主题文化讲座。坚持教育主线,教育主线指的是统领教育发展、实施的主线条。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主线应该是“认可---认知---践行”,引导学生由情感认可到知识认知,再到主动践行、研究和创作。其中,如何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高度“认可”,是个关键性命题。建设教师队伍,无论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还是进校园,作为实施者的高校教师是关键一环。这里不仅要求老师具备出色的教学技能,还要有扎实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有以文育人的教学理念。打铁先得自身硬。高校应逐渐培养一批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教学方法、具有传统文化情怀的教师,主动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沃土,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应该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只是被动地作为文化育人的教材,还应该是通过对其重塑、创新与转化,达到薪火相传与创造性弘扬相得益彰的效果。高校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向应是赋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的价值内涵和丰富性的表达特征,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感召力。尤其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呈现多元化,信息通畅就是文化活力和生产力的体现。教育者不能总唱“独角戏”,演“满堂灌”,要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搭上“互联网+文化教育”的快车,“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传统的成为现代的。根据大学生易于、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高校可以利用微信、QQ、微博等媒介,创办电子刊物、专栏、论坛等交流平台,推进现代媒体与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做到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

创新蕴含时代元素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路径。古人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躬行,倡导以实践来实现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以与时俱进的现代表达形式,通过动态传承、沉浸体验、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实践路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生动阐释和推广,旨在让师生等在互动、交流、参与中形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与自觉,在实践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态传承,如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汉字听写大会等传统文化竞赛类平台,形式新颖、深受欢迎,已然成为广大学子展示文化素养的固定赛道,文化传承和文化育人得以同向同行。沉浸体验,或是诵读经典,或是汉服体验,或是游学参观,使人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科学研究,是以文化专题深度研究方式,实现科研育人和文化育人有效协同。

高等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是教书育人,以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格品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文化底蕴及较强文化传承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推动优秀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铸魂育人的有效协同,这既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先选择,更是新形势下强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心力的必然要求。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文化知识,在实践中夯实文化底蕴,在思想上坚定文化自信,从而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肖放亮 邬学军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

特别推荐:广西酸嘢连锁品牌:酸益点酸嘢

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https://www.suanyidian.com

酸益点品牌坚持以‘好果、好蔬、好料、好用心’为原则,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匠心手作,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更健康。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绿色天然健康,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
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特别推荐:广西<a href=https://www.suany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酸嘢</a>连锁品牌:<a href=https://www.suany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酸益点</a><a href=https://www.suanyidian.com/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酸嘢</a>

上一篇: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
下一篇:高速免费政策宽限半小时?:司机卡点最后一分钟免费下高速失败,有人被收全程费用!湖南高速:不存在宽限几分钟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