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叮嘱53岁女儿留足养老费:这家公办养老院,不再一床难求(一线调研)
本报记者 王欣悦摄
在九龙坡区石桥铺街道张坪社区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医疗区内,护理员陪老人就医。
本报记者 王欣悦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只有居家、社区、机构3种养老模式各展所长、相互融合、相互衔接,才能将庞大的养老需求合理“分流”。因此,要引导养老机构明确自身定位,公办养老机构优先接收失能、失智等困难老年人,民营养老机构为更多老年人提供更加丰富的医养、康养服务。同时,鼓励养老机构打开院门,把专业化的服务送进家门、送到社区,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和精神陪伴方面的需要,真正把老年人留在家中、留在社区,从根本上减轻养老机构的床位压力。
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一家公办养老机构不再一床难求,正是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有力支撑的结果。
——编者
九龙坡区老年公寓,是重庆一家公办养老机构。
过去,要在这里申请一个养老床位,几年都排不上。如今,公寓入住率稳定在75%左右,有意愿且符合条件的老人提交申请即可入住。
从一床难求到无需等候,原因何在?这一情况,反映出当地养老服务业的哪些变化?记者进行了探访。
公办养老机构转型——
从以服务自理老人为主,转向照护失能、半失能老人
绿树掩映下,几栋橙顶黄屋经过翻新,整洁美观。这里是九龙坡区老年公寓,全区唯一的区级公办养老院。
“老人家,吃饭啦!”推开203房门,护理员王辉平端来温水,为万爷爷洗脸、洗手,擦净后用润肤霜涂在老人脸部、手上,而后帮他系上围兜,协助他进食、吃药。
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万爷爷曾多次入院治疗。出院后因没有得到24小时专业照护,导致病情不断反复,已处于半失能状态。2019年,家属将他送至九龙坡区老年公寓。
整理床铺、换洗床褥、测量血压、游戏互动……在王辉平日复一日精心护理下,万爷爷精神状态日渐好转。“吃得好睡得好生活好,住在这里很舒心。”万爷爷对养老院的服务赞不绝口。
在几年前,像万爷爷这样的老人,却很难入住九龙坡区老年公寓。
“当时的服务对象多数为自理能力较强的老人,公寓无法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再加之社会上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也参差不齐,导致大家扎堆公办养老机构。像九龙坡区老年公寓,排队好几年都排不上一个床位。”老年公寓负责人邹芳说。
这种情况在2016年开始得到缓解。
那一年,九龙坡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区。为鼓励养老产业发展壮大,九龙坡区推出了一揽子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对新建民办养老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每年给予运营补贴……
政策支持下,民营养老机构迅速发展,市场细分也更加明晰。“2016年那年,仅仅在我们石坪桥街道,新开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养老机构。”邹芳说。
也是在那一年,邹芳所在的企业顺利中标并以公建民营形式,正式接管九龙坡区老年公寓的日常运营。作为负责人,邹芳决定转型,重新明确自身定位,从以服务自理老人为主,转向照护失能、半失能老人。
谈起转型的原因,邹芳说,一些民营养老机构基于风险和收益考虑,往往不愿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这就留下了服务的空白点。而且我们是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也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兜底保障。”
为实现转型,九龙坡区老年公寓将近80%的传统自理养老床位,换成专业护理床位,并配套专门适老设施;全面引入智慧养老系统,涵盖入住信息管理、床位分配、员工管理、标准化操作等各方面;要求所有护理员参加培训,100%持证上岗,并特别配置了专业养老护士,优化人员照护比例。
为支持老年公寓转型,政府拿出一系列措施。2016年以来,总计投入460万元进行装修改造,同时按照每位老人每年2400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
更规范、更专业、更普惠,老年公寓成功转型。“养老机构完成60%的入住率,基本上都需要2—3年。”邹芳说,改造后的九龙坡区老年公寓,一年半入住率达到80%,目前稳定在75%左右。同时,作为普惠型养老机构,人均收费标准每月3200元,低于市场平均价格。
九龙坡区老年公寓不再一床难求,除了自身转型外,更离不开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对养老需求的“分流”。由社会资本运营的医养结合机构,可以为有各类医养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同时,基层养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又把大量老年人留在社区,实现居家养老。
民营养老院探索医养结合——
为有各类医养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如果没有家门口的这所民营养老院,张程敏真不知道应该把妈妈程凤仙送去哪里。
前段时间,81岁的程凤仙老人因冠心病做了手术,出院后伤口始终未痊愈,再加上患有高血压、肺气肿和哮喘,都需要定期治疗。原本张程敏看中了九龙坡区老年公寓的照护能力,但因为距离太远放弃了。想要自己照顾妈妈,又赶上毕业季,身为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师的她,有点力不从心。
正在发愁时,朋友带来了一个信息。石桥铺街道张坪社区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就在张程敏所住小区附近,是一家医养结合的民营养老机构,可以为老人提供专业的医疗诊治和照护。
张程敏动心了。一番考察后,她把妈妈带到了这里。
“您最近血压控制得不错,我给您调整了一些药,还是要多休息,注意饮食。”记者在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见到程凤仙时,医护人员正在为她开药方。
“妈妈以前定期要去医院治疗。现在,医生直接到老人房间巡诊,不用去医院就能看病、取药,还能享受到医保报销等各种医疗服务。”张程敏觉得自己选对了。
养老机构看不了病、医疗机构养不了老,是老年人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2016年以来,九龙坡区鼓励社会资本建设运营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医疗和养老服务。
在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中医门诊开进了养老院。院区有两栋建筑,一栋是医疗区,一栋是养护区。两栋建筑实现空间与管理上的无缝连接。老人一旦生病,不用出养老院大门,就能通往医疗区病房。
“医疗区有专业医生、护士,每天早晚两次查房,密切观察老人生命体征变化。养护区内,护理员会针对老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护士进行沟通。”宏善康乐源养护中心负责人陈春祥说,中心建立了老年急性期治疗、中期照护、康复护理、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等健康服务体系,为高龄、失能、失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医学与生活照料。
“机构离家近,拥有自己独立的医疗区,看病方便,又能享受医保报销。”听说家门口建了医养一体的养老院,九龙坡区居民张济文第一时间就上门了解。“我父亲患有轻微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脑供血不足。我们工作忙,一直想给父亲找个专业的医养结合机构。”实地来院查看情况后,张济文当即为父亲预订了房间。
“每名老人在正式入住前都会先到医疗区进行首次健康体检。护理员会根据体检结果和医生提示,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陈春祥说。
“根据等级评估表、风险评估表,您父亲属于介护型老人。”医护人员和护理员一起评估张爷爷的身体情况后,将照护计划卡递给张济文。医护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护理员建立生活档案,张爷爷的入住流程正式完成。
去年10月6日,张爷爷感觉到头晕、身体不适。巡查的护理员发现后,立马电话通知医护人员,医生杨丹带着护士到场查看。
“脑供血不足!老人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同意住院治疗?”为老人进行初步诊断,杨丹通过电话征求家属意见。在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由护理员转移到医疗区住院部。
由于救治及时,张爷爷病情明显好转,很快就从医疗区出院,重新回到了养护区。“真没想到,服务这么好。救护全程都有爸爸熟悉的护理员陪同,让我们很放心。”张济文十分感慨。
“医疗服务始终是解决养老问题的痛点。在专业照护服务无法满足各类医养需求的情况下,我们鼓励养老机构兴办康复医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实现养中有医。这些医疗机构要经过卫健部门审批,服务能力要达到一级医疗机构的水平。”九龙坡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赵顺平说,“医养无缝连接,既能有效缓解辖区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的压力,又能让老人得到24小时的专业服务。”
基层养老机构形成体系——
把超过90%的老年人留在社区、留在家中
在九龙坡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只有3000多人,但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20万人。如此庞大的养老群体,仅靠九龙坡区老年公寓等各类机构无法满足需求。
“要从根本上缓解养老机构压力,必须提高社区服务能力,把超过九成的老年人留下来,实现居家养老。”赵顺平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重庆探索实行“中心带站”模式——利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资源,补齐社区养老服务站短板。以“中心”带“站点”,从而覆盖整个养老群体。
2018年,重庆市实施了社区养老千百工程,遴选100个街道来建设重庆市级示范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上接医养结合机构,下接社区养老服务站,形成了机构、社区、居家“三级联动、中心带站”的格局,让优质养老资源延伸到家庭。据介绍,政府给予医养结合机构一定的补贴,吸引其建设运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中心带动社区服务站运营。
这样,街道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的所有社区居民,都能享受到由中心提供的居家上门照护等服务。部分社区老人无法在家养老,但又不愿离家太远,可以选择入住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享受全托管服务。有更高医养需求的老人,可入住医养结合机构。
九龙坡区按照“一镇街一中心、一社区一站点”目标,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站100个。每个站点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设置休闲娱乐、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和健康管理等四大功能。
“这意味着资源互享,共融共通,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赵顺平告诉记者,不同类型的老人可以享受到不同种类的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针对身体健康、具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人,社区开办老年食堂,设置棋牌室、手工室,开设手工插花、智能手机学习、声乐唱功、书法绘画和舞蹈等兴趣活动班,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康养公益课程、健康知识讲座、防诈骗宣传、爱心义诊等服务,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
针对没有特殊疾病但需要日常照料的老人,社区会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由专业人员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提供饮食起居、洗漱陪伴方面的服务。
九龙坡区红育坡社区居民谭宽明老人就属于这种情况。他无子女,只有一位年迈的姐姐,不能长期陪伴在侧。社区便为他申请了每月2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在小程序上一点,就有人上门服务。”谭宽明说。
为谭宽明上门服务的工作人员名叫山雪苹,来自红育坡社区养老服务站。就在前不久,她还救了谭宽明的命。
那天,山雪苹像平常一样到谭宽明家进行居家服务。久敲家门不开,只听见老人发出微弱的呼声。于是她立即拨打九龙坡区渝州路街道第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电话。10分钟后老人被送往医院,经过抢救稳住了病情。
自那以后,山雪苹就成了谭爷爷最贴心的“山妹儿”。
扫一眼钟表,上午11点,谭宽明笑着等在饭桌前。接到谭宽明的订单后,九龙坡区智慧养老云平台自动指派山雪苹上门服务,并生成全流程服务清单。不一会儿,山雪苹便提着饺子上了门。
“谭叔叔,这是站里包的饺子,您尝尝。”山雪苹一边从保温袋里拿出水饺,一边从怀里掏出血压仪,“您最近血压有点高,记得准时吃降压药哦!”
“山妹儿有空就上门帮我煮饭、洗衣、打扫房屋卫生,还陪我说话。”谭宽明满是感慨,“像自己的女儿。”
“明天中心要来养老服务站开展爱心体检活动,你记得来做一个全身检查噢!”临走前,山雪苹又叮嘱。
“如今每个养老服务中心下辖5个养老服务站,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层养老体系,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很多像谭爷爷这样的老年人就可以放心居家养老。”赵顺平说,尚能居家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可以在社区享受到居家护理服务,每月200元、300元标准,包括助医、助洁、助浴、助急等服务内容。
“这就为老年人和家属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居家养老有服务,确需全程专业看护则采取机构养老的方式。”赵顺平说。
如今,重庆已建设“中心带站”联合体216个,整合社区养老服务站2728个,社区居家基本养老服务每年惠及城市老年人100万人次。越来越多的市民正在转换养老思路,开始借助居家和社区的力量,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服务。
《 人民日报 》( 2023年06月07日 13 版)
关于本文的文章资讯来源于网络,如因图片或文章有版权问题的请联系客服确认后删除。
酸益点酸嘢官方网址:https://www.suanyidian.com
酸益点品牌坚持以‘好果、好蔬、好料、好用心’为原则,以绿色健康饮食为主导,匠心手作,用心腌制每一份酸嘢,酸益点,更健康。 酸益点讲求现做现卖,充分保证酸嘢的新鲜,绿色天然健康,始终把顾客体验感放在第一位。
酸益点酸嘢的酸味佳、口感脆而且量还非常足,看到都能让人留口水,点上一份酸嘢吃起来就能感到非常满足,这种给人带来充实感的优质酸嘢怎能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喜爱。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